10月27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国际产能合作大会暨RCEP发展论坛”召开。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席许宁宁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加强国际产业合作是命运与共应对挑战、开发商机携手前行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实施“双循环”经济发展的切实要求。
李克强总理在10月26日召开的第二十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强调,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经历新一轮深刻调整,区域化势头不断发展。中国和东盟国家要用好地理邻近、产业互补等优势,推进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许宁宁谈到,第二十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发表的《中国—东盟关于合作支持〈东盟全面经济复苏框架〉的联合声明》《关于加强中国—东盟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合作的联合声明》,以及之前在9月1日第20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通过的《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之际关于进一步提升经贸合作水平的联合声明》,对当今双方增进产业合作具有指导意义。
《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之际关于进一步提升经贸合作水平的联合声明》提及,双方支持增强区域供应链韧性和可持续性,鼓励发展包容性合作平台。应充分用好各项现有倡议,为诸多利益相关方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供应链创新和应用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包括通过技术交流推动区域价值链互补,应对疫情对区域和全球供应链造成的负面影响。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介绍道,近些年来,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积极走进东盟国家。中国石油收购了新加坡等国家的炼油资产。中石化在东南亚地区通过独资、控股或参股方式开展炼化项目合作。恒逸文莱一期8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项目建成,标志着中国石化企业“走出去”进入了由单一炼化向综合一体化化工转型的新阶段。四川开元集团在老挝开发钾盐矿产,已形成50万吨/年的产能。赛轮、玲珑、中策、森麒麟等企业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建立轮胎生产厂家,生产半钢、全钢和工程轮胎,中化国际、永一、恒丰、赛轮、双钱等企业在东南亚国家建立橡胶种植园或标准胶加工厂,海外产业链初步形成。泰中罗永工业园是中国轮胎企业投资集中的园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20多家,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初显,建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
许宁宁谈到,即将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的区域开放,为各有关方实施产业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国际产业合作需要企业提高自身国际经营水平。他建议,企业应尽快掌握RCEP规则、市场开放时间表,在积极参与区域国际产业合作中实现经营的新拓展,应利用双边、次区域和区域层面的合作机制和自贸协定,将产业链延伸至更广阔的国际产业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