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版
  分析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亚洲区域合作与整合的发展及特色

添加时间:2019-07-09 15:58:18
  在全球化发展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之下,区域主义在全球各地萌芽发展,全球市场剧烈竞争进一步使得区域经济整合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再加上多边贸易体系谈判迟迟未有具体进展,因此双边贸易协定、跨区贸易协定和区域主义遂成为各国对外通商布局另一途径。在全球方兴未艾的区域合作与整合潮流中,以亚洲地区的发展最受到瞩目,不仅对区域内各国深具意义,也对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展影响甚巨。如何透过区域内部更紧密的结合,以因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谋求区域永续发展,是亚洲区域合作与整合的目标。
  全球化(globalization)发展和区域集团化,乃当今国际社会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与未来人类经济、社会、政治发展息息相关。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莫大的变化,在全球主义(globalism)的理论基础下,世界被视为一个单一的地域,并以一种超越传统地理距离观的新模式来进行互动;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进一步自由化,在开放政策下,各国的经济体制逐渐趋近一致,将本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似乎也成为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所必须采取的途径。
  区域集团化则是区域主义(regionalism)的具体体现,其发生原因在于全球化使得各国面对全球市场的剧烈竞争,因而了解到单边行动之侷限性,在成本效益的衡量下,乃透过集体合作以追求共同目标,使得区域经济整合更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区域集团以地理性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为区域意识(regional consciousness),并具体实践在区域内的跨国合作上,诸如欧盟推动区域整合运动、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东协(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进行东南亚区域经济与社会安全之合作,其他尚有着名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中美洲共同市场(Central American Common Market, CACM)、南方共同市场(The Southern Cone Common Market, MERCOSUR)、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outhern African Development Community, SADC),以及西非经济暨货币联盟(Union Economique et Monétaire Ouest-Africaine, UEMOA)等。
  然而,全球化的发展已使得传统区域合作及区域主义的发展面临了更为复杂的挑战,并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其中包括对传统区域合作多侷限于与经济和贸易相关议题之合作产生了冲击。在新一波的区域合作趋势中,合作议题的层面已扩及至环境、社会、文化与政治或安全等跨国性议题,涉及的相关利益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扮演协调角色的多边国际组织的重要性遂逐渐提升;再者,开发中国家的崛起及其参与多边体系的质与量日益加大,「南南贸易」(South-South Trade)的蓬勃发展,使「南南合作」(South-South cooperation,所谓「南南贸易」一词乃相对于「南北贸易」而言,指的是开发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同理延伸至开发中国家之间的合作,称之为「南南合作」。由于传统上来说,已开发国家多位于北半球,开发中国家多位于南半球,因而指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南北关系」,双方的贸易往来即为「南北贸易」,双方的合作关系则称为「南北合作」。)、「发展合作」、「贸易援助」(Aid for Trade)等议题成为包括WTO、世界银行、OECD等在内之国际组织讨论与分析的焦点。换言之,如何协助开发中国家全面提升国家整体发展与能力建构,包括建设一个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以创造永续发展,并进而达成消灭贫穷的目标,也是当前区域合作与整合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上述全球区域发展中,又以亚洲地区的发展最受到瞩目,区域内各国对彼此和世界的意义越来越重要,不仅经济成长的表现相当亮眼,对于全球政治与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亚洲区域合作与整合发展现况
  面对全球市场的剧烈竞争,区域经济整合似乎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区域整合可以说是目前及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当代区域经济整合属于一种不完全封闭型的区域主义,强调促进而非控制国际商业活动,同时也认知到,有效的经济整合必须超越降低关税与配额的层次,进而扩及区域内总体经贸环境的协调。因此各国突破疆域限制,不再采取像过去以邻近国家及地区为整合的模式,而是进行跨洲的结盟,包含洽签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进行经贸整合,甚至更高层次的政治、外交与军事的整合,似乎已经成为各国的重要政经策略。
  亚洲区域合作与整合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长足发展,这场危机不仅显示了合作的必要性,同时也提供了合作的契机,它暴露了全球政策体系的弱点,从而更加强了亚洲各国的合作意愿,并共同商讨本地区在全球市场中的利益,包括生产一体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加强总体经济和汇率政策的监督与合作、创造区域内各国共享与永续成长、发展合作机制等。其中,由于本地区同时存在着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及最贫困的低度开发国家,亦有幅员辽阔的大国及小型国家,因此如何强化永续发展,并且使各国人民都能共享繁荣,不仅是亚洲区域整体发展最棘手的问题,也是成功关键之所在,因此成为区域合作首重课题之一。
  亚洲地区在2010年逐渐摆脱金融风暴阴霾之后,已成为全球成长的新动力,同时,区域内各国对于整合的态度似乎也越来越积极,已经形成多个次级区域整合圈,包括APEC、东亚高峰会(East Asia Summit, EAS)、东协(ASEAN)、东协加三(ASEAN+3)、亚欧会议(Asia-Europe Meeting, ASEM)、南亚区域合作协会(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SAARC)、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entral Asia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CAREC)及太平洋岛国论坛(Pacific Island Forum, PIF)等。
  上述次级区域整合圈是建构整个亚洲区域整合的基础,并有序地推动亚洲区域整合的发展,这种合作模式考虑了区域的多样性及广泛性,使包含大湄公河次级区域(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GMS)、东亚、南亚、中亚或是太平洋岛屿国家在内的各个次级区域之不同的合作范围及整合速度,得以随着合作关系的发展自然地产生连结,最终带来更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此外,各次级区域的成员分布广泛,甚至还包含了其他区域的成员,这种差异性对于实现区域的多重政策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亦即,密集的次级区域合作得以建构交通和能源等基础建设,而透过APEC、ASEM等其他地区途径,则可以确保亚洲、欧洲、北美及其他地方的市场彼此保持开放。换言之,分享各次级区域的发展目标,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亚洲整个区域的整合,透过了解彼此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各国人民和政府建立了区域合作的基础;同时,这种共享式的发展策略有助于争取大众的支持,而此正是实现区域主义目标的根本要件。
  质言之,今日的亚洲被喻为「经济发动机」,其令人注目的成就不仅在于高速成长、消除贫困及持续扩大的中产阶级,还在于建立全球生产和配送网络,以及拥有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组装网络。此外,亚洲地区日益发展的区域整合进程,从最基础的各国民众在区域内的旅游,到政府官员、部长及政治领导人的正式会晤,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迅速成长,金融市场愈加紧密,使得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也愈来愈高;同时,地区性基础设施的连结性日益加强,各国在诸如环境、健康等领域进行合作,共同提供区域公共产品。亚洲区域主义正在为地区经济成长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其标榜「共同繁荣的合作伙伴」关系,随着合作的加强,组织规模亦逐渐变大,为进一步推动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区域合作及区域整合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亚洲区域合作与整合的内涵:区域主义是解决区域内问题及提升区域整体在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如前所述,亚洲区域集体行动倡议之起源乃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各国为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应运而生,同时为了解决本地区根本性问题,而希冀在全球或国家层次上得到妥善解决。换言之,亚洲区域整合乃是为提供公共产品需要政策相互协调,所采取之集体行动,期许透过共同制定政策,使共同的绩效最大化与合作的潜在收益越来越大,其源于亚洲日益成长的贸易和金融往来,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程度迅速提高,也因此各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越来越需要考虑邻国的行为。
  亚洲区域合作与整合,主要在于如何因应全球和区域冲击的扩散,减少金融波动和汇率失衡等问题,关注五大面向:(1)提供新的区域公共产品,如抑制流行疫病的传播、为解救金融危机提供资金、促进各国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场一体化的规则等;(2)解决经济体之间由于总体经济更紧密联系、资金和劳动力流动更加频繁,以及环境退化等所导致的外溢问题;(3)提高亚洲在全球经济论坛中的影响力,以维持全球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4)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使其超越全球谈判可以达到的水平;(5)提高国家政策制定的附加价值,特别是透过分享「最佳方案」及强化可能被国内特殊利益者反对的重大事项,如加强竞争和监管、削减贫穷和不平等,以及控制环境外部性的措施等。以此观之,亚洲区域合作与整合非为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它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是为实现更多重要目标的途径;区域主义作为一个强大而关键的工具,帮助亚洲各国因应由于区域内贸易、投资与金融日益相互依存而带来的问题,以及解决社会与环境等问题。
  此外,区域合作与整合对于提升亚洲整体竞争力具有正面作用。亚洲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在于:低工资、教育程度逐渐提高的劳动力、复杂的技术、较快的生产力增长率及规模巨大的市场等因素,再加上亚洲还具备集合多种生产优势的能力,因此建构了一种所谓「分散化生产」的网络,透过新的资通讯技术,将整个生产链分为很多细小的环节,再在最具成本效益的地方分别生产,企业可能将其生产分置于不同国家或仰赖与国外其他企业的交易,这些交易中还可能包括商务外包。论者认为,此种种要素形成的生产网络在亚洲特别能够成功的原因在于,各国发展水平高低不齐、区域内关联紧密,且具备组织变革和技术进步的能力,因此应透过更深层的整合、改革和竞争,才能继续巩固亚洲在全球制造业的领导地位。
  目前,中国已逐渐成为这种生产网络的中心,但其他经济体也参与其中,例如泰国的磁碟驱动器制造业即为一个明显的案例,它涵盖了8个亚洲国家,每个国家都提供许多零组件,还有来自墨西哥和美国的供应商。生产网络大大地推动了亚洲的产业内贸易,特别是机械零组件贸易,中国是本地区最大的零组件贸易商,约占亚洲零组件贸易的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则主要发生在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及台湾。这种生产网络的发展,也使得区域整合成为当务之急,因为其需要具有吸引力且稳定的投资环境,以及世界一流的运输和通讯基础设施。
  ◆亚洲区域整合的特色:「多轨」、「多速」、「实用主义」与「市场导向」的整合模式
  观诸欧盟和北美推动区域整合的成功案例,对于幅员广阔且差异巨大的亚洲来说,要实现集体行动是一件相当高难度的挑战。事实上,亚洲的合作与欧洲和北美模式并不完全相同,原因在于亚洲的经济、政治和历史条件都与这两者不同,亚洲在某些领域的相互依存度,例如区域内贸易的比重,已经超过当年欧盟整合初期的水平,但在其他领域如货币政策,则仍然主要由各国独立决策。
  过去,亚洲各经济体的发展乃是透过先后和区域外的市场建立关系而成,很多时候彼此是相互竞争关系,在亚洲内部一直没有建立紧密的联系。金融危机使得这种情况开始产生变化,尽管大多数经济体仍然实行非歧视和外向型的经济政策,但是随着国家规模逐渐扩大、经济日益繁荣,对于彼此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贸易和金融往来日益深化,总体经济的联系持续强化,人民之间的往来也更加频繁,因此各国政府也开始尝试新的合作形式,逐渐形成区域整合倡议。
  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背景下,亚洲区域整合之主要目的不仅在于解决区域内各种问题,还为区域经济成长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其标榜「共同繁荣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目的在于使市场更有效发挥作用。观察正在逐渐成型的亚洲区域整合模式特色,乃是结合「多轨」及「多速」的方式进行,并且展现出相当浓厚的实用主义与开放性。从亚洲区域整合全貌可看出,亚洲区域整合模式比较象是由许多次级地区合作各自出发,有不同的合作面向与整合速度,然后各区域再相互合作进一步扩大为全区域的合作与整合,此即为所谓「多轨」与「多速」的定义,不同的地区和次级地区有其各自的发展速度和重点,呈现出相当多样性的特征。
  再者,亚洲区域整合模式与欧盟一开始采取「由上而下」的整合方式亦有所不同,亚洲地区是在政府协定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建立起区域性联系,是种「从相互依赖到区域主义」、「从市场导向到政策导向」的整合模式。亦即,各经济体透过各自在全球市场里发展并取得经济成长,在形成区域整合雏型后,又产生了新的商业机会,因而对政府间合作和机构发展再提出新的要求。换言之,这种方式是透过「由下而上」的方式进行,也就是透过次级地区的各国间强化其相互整合之后,再进一步建立起和其他次级地区之经济网络,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实力与美洲、欧洲等其他区域进行竞合。至于亚洲为何采取「由下而上」的方式而非「由上而下」的方式?论者以为原因在于考量此一集体行动之目标在于复甦「私部门主导型」经济活动、降低贫穷、带来繁荣并进而追求和平,因此在各国与各次级区域之发展程度不一的情况下,并不适合「由上而下」这种「一体适用」的模式,而是透过各次级地区强化彼此之间的整合,且以经济活动频繁与其他地区进行互动,进一步达成整个亚洲区域的整合。
  这种多轨与多速的整合方式,使条件相似的国家采取更务实的作法进行合作,可兼顾区域的广泛性、差异性及相对优势性。首先,区域内或次级区域内各国都能够根据其特有的发展水平或区域整合条件,选择加入整合过程;其二,随着合作的加强,小规模的组织逐渐演变为更大规模的组织,进一步推动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合作;其三,这种方法确保亚洲经济整合保持对市场的友好性,亦即随着商业的扩张和市场开放力量推动亚洲经济前进,不断回应私部门的需求。
  质言之,亚洲区域整合可说是在区域内经济体更加紧密联系的过程中,一种市场主导与私部门导向,且由各国政府共同倡议所形成的结果,其具体体现在政府之间正式的协定,或是参与国之间的非正式协议;区域整合的范围比区域合作更加广泛,但是两者交互影响,亦即,区域合作可能进一步深化区域整合,同时区域整合亦可能进一步促成区域合作。再者,亚洲区域主义与传统的区域主义有所不同,传统区域主义如欧盟或北美等以已开发国家为主体思维,被认为是冷战的产物,具有内向和排他特质,主要为某些安全和经济目的所设立,采取内部自由、外部保护措施;但是,新兴区域主义秉持外向和非排他原则,具有多重面向和功能,亚洲的区域主义即为这种以开发中国家为主体思维的模式,强调「发展」、「开放」与「伙伴关系」,先透过特定领域的小范围合作,再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合作范围。这种开放、逐步推动和灵活的区域主义,使得亚洲区域整合是市场导向的,并且追求符合区域内不同经济体的利益。
  ◆强调公民社会支持的亚洲区域合作与整合
  质言之在某种程度上,亚洲各国的紧密程度似乎已经接近欧洲统一市场中的经济体了,但是却又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亚洲地区既有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也有最贫困的国家;既有幅员辽阔的大国,又有小型城市国家;既有一直独立的国家,又有前殖民地。然而,亚洲的优势却正好来自于其相互关联的经济体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充满活力,各国主要透过各种市场活动,如贸易、资金流通、直接投资,以及其他经济和社会交流形式进行联系,透过「市场走在前头、政府紧随其后」的模式,由各国领袖承诺更密切的合作。换言之,面对本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挑战,透过区域内部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建立起一个更好的应变来自本地区及外部变化的机制,可以说是亚洲区域合作与整合的内涵,同时也是其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亚洲区域合作与整合倡议中,除了需要各国透过有效机制将合作意图转化为实际成果,且在一个协调和管理组织的运作下推动达成既定目标之外,也特别强调公民社会的支持,亦即创造所谓「亚洲人」的区域认同意识。这种在认同自身的亚洲人身分之下,促进区域内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合作情形,已在商界、媒体与学界等领域都可见到。因此,在亚洲新兴区域主义下,国与国的界线逐渐模糊,形塑made in Asia形象的趋势已悄然开展。
 
产业合作 更多>  
版权所有: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4941
京ICP备18010848号-3 电话:010-64632564/010-64655230    传真:010-64655230
邮箱:cabc_asean@163.com      ricc@rcep.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