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版
  分析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浅析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经济合作的贸易互补性

添加时间:2019-07-10 14:59:03
  内容提要:为应对刚刚过去的2009年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在面临出口受限的局面下,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方式,确实对拉动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复苏,扩大内需起到的作用在逐渐减小。笔者认为在目前经济形势下,不仅要通过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更要进行外需结构调整,使外贸出口多元化,不要过分依赖某国或某地区。本文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方互补性的分析,来说明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特殊效应。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互补性;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
  2009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到了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由于近几年我国一直实行外向型经济,对外部依赖性较强,外贸依存度较大,当金融危机来袭时,外部需求减弱给我国经济贸易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美国的经济开始下滑,使中国对美贸易受到了较大影响,于是我们要开始重新考虑外贸出口形式,不能过分依赖某国或某地区,我们的外贸出口应实行多元化。作为离我国地理位置近、生产成本低、文化背景相似的东盟成为我们可以加强经贸合作的新领域。20世纪后半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趋势正逐渐加强,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国家和地区也日益增多。作为世界瞩目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在加入WTO的前提下,面对来自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挑战,进一步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交流,增强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成为发展我国外贸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我国地处东亚,同时东亚地区又是世界上经济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合作的角度,与东盟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一直是我国致力于达成的目标。目前东盟包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文莱十个国家。从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它的建成,将会成为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3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自由贸易区,它将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世界第三大市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无论对中国还是东盟国家来说,这都将是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重大突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关系就已经得到了全面发展,双边贸易额增长速度均超过10%。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4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量首次登上了1000亿美元的新台阶,2011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冲击,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双边贸易总额更是达到创纪录的2525.48亿美元。其中,中国向东盟国家出口1241.79亿美元,从东盟国家进口1283.6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525.48亿美元,东盟已经超过日本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东盟人口虽然只有中国的一半,但GDP与中国几乎相当,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为应对刚刚过去的2009年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在面临出口受限的局面下,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方式,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复苏,扩大内需起到的作用正在逐步减小。笔者认为在目前经济形势下,不仅要扩大内需,更要进行外需结构调整,外贸出口实行多元化,不要过分依赖某国或某地区,除了美国、日本、欧盟外,我们还要选择地理位置近、生产成本低、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加强贸易往来,而东盟完全符合我们的标准。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迄今为止尚未加入到任何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实践证明,经济贸易区域集团化是实现成员国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成功之路。长期游离于区域经贸集团之外的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竞争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于中国不断增长的对外经济规模,而且也使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基础不牢靠,运作不通畅。东盟是中国近邻,相互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东盟建立区域经济集团有助于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所以,中国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具有一定的特殊效应。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使得中国与东盟十国可在更广阔的领域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使得共同打造的这艘航母在世界经济与金融危机中具有更强的抵抗风暴的能力。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互补性分析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互补性的理论依据
  对于互补的概念,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目前,国内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如果A国的强项是B国的弱项,A国的弱项是B国的强项,那么这两国就处于互补关系(关志雄,2002)。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一方集中出口的产品与另一方集中进口的产品相吻合,两国的贸易就具有互补性(于津平,2003)。以上两种观点侧重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的两个国家不同产业之间的垂直互补,即产业间贸易互补。笔者认为贸易互补性应从产业间互补和产业内互补两个方面来研究,并且产业内互补比产业间互补更有价值。所以本文将从基于自然资源禀赋体现的产业间互补性与产业内贸易体现的互补性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互补性。
  (二)产业间贸易互补性分析
  1、中国与东盟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贸易互补性,东盟各国在自然资源和能源产品、农产品的出口中显示了很强的比较优势。我国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等资源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国内的生产已经明显不能满足这种高速增长的需求,大量的能源及资源性产品需要从国外进口,可以推断中国与东盟之间在这一领域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前景。
  1)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性产品的贸易互补性
  东盟国家是世界上能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文莱都盛产石油及天然气。其中,印尼是东南亚地区唯一的欧佩克成员国,它的石油储量在东盟国家里居第一,是世界上第16大产油国。同时印尼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和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文莱的石油储量和产量仅次于印尼,居东南亚第二,天然气方面则是世界第四大液化天然气生产国和第二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越南的石油储量仅次于印尼、文莱,居东盟国家第三位。越南目前是中国在东南亚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也是中国第六大原油进口国。目前我国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量与日俱增,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的能源消费大国。尽管我国的石油储量也十分丰富,但我国原油进口的需求还是逐年增长。能源是我国与东盟10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我国的技术优势和东盟国家的资源优势相辅相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海关统计,从东盟地区的石油进口量目前已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15%的份额。目前越南、印尼和马来西亚是我国在东南亚的三大石油进口国。此外,我国从2001年开始与文莱签订采购石油的长期合同。目前泰国每年向我国出口35万吨液化石油气,占泰国液化石油气总出口量的近50%。印尼天然气出口商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技术,已在珠江三角洲液化天然气项目中段建设招标中中标。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来看,石油等能源性商品一直是我国从东盟国家进口的主要商品,双方之间在能源产品领域表现了很强的贸易互补性。
  2)橡胶和木材产品的贸易互补性
  橡胶是与石油、钢铁、煤炭并列的四大工业原料之一。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天然橡胶最大的三个生产基地。东南亚这三国每年的橡胶产量就占到了世界橡胶产量的70%以上。我国自2001年起就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天然橡胶在我国只有雨量充沛的海南、云南和广东部分地区能够种植。每年国内的产量远不足以满足国内的需求用量。东南亚国家丰富的橡胶资源正好可以满足我国每年对橡胶需求量的缺口。虽然目前各国均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但2011年我国不会減少从泰国进口天然橡胶的数量,年进口量保持在83万吨左右。2011年中国的汽车橡胶制品及相关工业将保持增长势头,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耗和进口国,中国橡胶消耗量增幅将达到7%~8%。关于木材及木制品,东盟国家木材资源丰富,一直是我国木材及木制品的主要进口地区。我国是缅甸、老挝、和柬埔寨三国木材的第一大出口市场。马来西亚和印尼每年也对我国出口大量的木材及木制品。目前,我国已成为越南木材的第二大出口市场。
  3)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东盟国家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生产和出口热带和亚热带农产品为主。而中国除东南部分省区具有与东盟相近的自然条件外,多数省份地处温带,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双方具有不同的农产品资源,互补性很强。
  ①食用油料和油脂方面的贸易互补性。
  中国目前是进口油料、油脂的大国。中国油脂的自给率在60%~70%左右,每年有三分之一要从国外进口。特别是棕榈油产品,中国的棕榈油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已不再生产,国内消费全靠进口。而东盟国家中的马来西亚和印尼都是世界棕榈油生产大国,马来西亚一直以来就是世界第一大棕榈油生产国,印尼位居第二。每年中国都从马来西亚和印尼两国进口大量的棕榈油。
  ②粮食和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方面的互补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决定了我国粮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国外进口。而东南亚的泰国和越南都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大米输出国,每年我国都要从这两国进口大量的大米。除此之外,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也有着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上述这几个国家未来的粮食出口能力可达2000万吨以上,是我国今后进口粮食的一个主要来源。蔬菜水果方面,由于中国和东盟地理位置及自然气候的差异性,中国需要进口一些东南亚的热带水果蔬菜,而东盟国家也需要进口一些中国的温带水果蔬菜。以农产品为主的500多种商品已经降低了关税,并在2006年降至零关税。由于两国之间的这种互补性,自中泰水果实施“零关税”以来,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水果逐年增加。
  (三)产业内贸易互补性分析
  中国和东盟在产业转移和产业调整中,逐步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形成互补性的分工。在中国和具有代表性东盟五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泰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的前十个部门中,各国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的部门基本上分布在机电产品、化学化工产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品和金属及金属制品。机电产品占了中国对东盟各国进出口前十位商品的一半左右。而我国与东盟各国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的十种商品中,机电产品也占了很大比重。由此可见,我国与东盟的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普遍较高。这种状况是与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加工贸易密不可分的,从另外一面显示了双方商品技术含量的上升,表明双方经贸的相关程度、发展后劲巨大。
  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同一类商品的变体需求也在逐渐增强。消费者需要差别化和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可以在基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的基础上向本区域内的消费者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商品款式,更好地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商品的差别化和多样化使得同一类商品仍然可以在双边之间进行贸易,也形成了双边产业内贸易的互补性,而这种互补性也将更好地提高双方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中国与东盟之间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还体现了自身的特点:虽然双方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等产品领域内存在产业内贸易,但由于双方在同一产业中参与国际分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双方具有优势的产品也有所不同,因此形成了彼此之间互补的发展特点。例如,机电产品是中国从东盟进口和对东盟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但是中国对东盟出口的机电产品是以通用机械电器为主,而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中很大一部分是电子元器件类产品。在工业电子产品的出口方面,东盟国家较早地形成了比较优势,而中国处于相对弱势。
  三、中国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特殊效应
  (1)增强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对外界的依赖度也在不断提高。这种开放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经济危机对我国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会很大,直接影响到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例如:刚刚过去的美国次贷危机,中国对美出口受到了很大影响,出口下降了60%,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调整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增强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我国的出口方向发生了转移,不再过分依赖某国或某地区,使出口实现多元化的发展,这样才能增强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
  (2)促进中国外贸增长。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关税将大幅度降低,一系列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将得以实施,必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东盟自贸区在2009年的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7%,占亚洲贸易总额近50%。到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之间货物贸易90%的商品关税为零。由于减免了关税,消费者能更便宜地购买对方国家生产的产品,企业可获得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新的跨国经营。相互开放市场,这是中国与东盟10国自2004年以来以开放市场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的重大举措。
  1)货物贸易方面。2005年7月20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中国和东盟的7000种产品在大幅降低关税、免配额以及其他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改善的情况下,更加顺畅地进入对方市场。这有利于东盟国家的产品扩大对中国市场出口,也有助于中国企业以更低成本从东盟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约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约55%,对东盟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分别达到0.9%(约合54亿美元)和0.3%(约合22亿美元),这将为中国和东盟商界创造无穷商机和广阔前景。
  2)服务贸易方面。2007年1月14日,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它的签署为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首先在旅游业以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展开。此外,教育服务、咨询服务、管理技术、保健服务和建筑等也是中国与东盟开展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重点合作领域。而目前在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内,服务业贸易自由化已涉及金融服务、电信、旅游、海运、航空和建筑等领域。
  3)促进双方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由于中国产品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产品延伸至一些东盟国家原已形成一定优势的领域,如电器和电子产品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就可以通过政策协调,推动区域产业分工新格局的建立以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和贸易为导向,推动在东亚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形成产业带,发挥集聚效应,实现区域贸易合作的动态收益,防止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
  (3)刺激投资增长。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将采取优惠的投资政策,实现投资自由化,通过两种效应刺激对中国投资的增长。
  1)吸引区域外投资效应。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将成为一个有18亿多人口的大市场,到中国投资生产就可以方便地进入东盟市场,而且中国投资的软硬环境要比大部分东盟国家好,投资中国要比投资东盟更容易取得成效。
  2)区域内投资效应。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底东盟国家来华实际投资580亿美元,占我国吸引外资的6.08%。同时,中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东盟的投资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2011年我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达24.9亿美元,同比增长80%,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国家作为主要投资目的地。随着《投资协议》的签署和实施,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和经贸关系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与东盟之间由于彼此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存在着很强的贸易互补性。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给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一个更大的契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互补得到了很大发展,而且这一趋势正在不断加强。由于双方在同一产业中参与国际分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双方具有优势的产品也各有不同,因此,形成了彼此之间互补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在机电产品方面。可以预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双方在贸易方面的关系必将更加紧密,双方之间的贸易互补性也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谢锐,赖明勇.中国自由贸易去建设:演化历程、特点与趋势[J].国际经贸探索,2009(4)
  [2]叶大凤,覃秀玉.中国—东盟政策合作面临的难题及对策[J].开发研究,2009(10)
  [3]杜小璞.试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概况[J].经营管理者,2009(11)
  [4]陈雯,卢超铭.新区域煮一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非传统收益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11)
  [5]贺勤志.略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一体化[J].法制与经济,2009(10)
  [6]李一平.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现状与前景[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3)
  [7]庄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效应、现存问题及中国的策略势[J].世界经济研究,2009(4)
 
产业合作 更多>  
版权所有: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4941
京ICP备18010848号-3 电话:010-64632564/010-64655230    传真:010-64655230
邮箱:cabc_asean@163.com      ricc@rcep.info